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美容医学》 > 2007年第6期
编号:11507462
平面导板在深覆(牙/合)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07年6月1日 《中国美容医学》 2007年第6期
平面导板在深覆(牙/合)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平面导板在深覆(牙/合)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平面导板在深覆(牙/合)矫治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平面导板矫治重度深覆(牙/合)患者的作用机制及临床作用要点。方法:对18名生长发育期的重度深覆(牙/合)患者,用平面导板来打开咬合,并对咬合打开前后的硬软组织变化进行分析。结果:①上下后牙及牙槽高度均增加,下后牙及牙槽高度的增加值大于上后牙及牙槽高度的增加值,而对前牙及牙槽高度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②上下颌骨在水平方向上无改变,但下颌平面角与下面高/全面高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后面高/前面高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小;③覆(牙/合)减小,Spee氏曲线得到整平;④松弛的下唇肌肉得到紧张,从而改善了侧貌外形。结论:平面导板使覆(牙/合)减小主要是后牙及后牙齿槽突高度增加的结果,对生长发育期的低角重度深覆(牙/合)患者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平面导板;深覆(牙/合);X线头影测量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07)06-0829-04
, 百拇医药
    深覆(牙/合)属于上下颌垂直关系的异常,产生于生长发育期诸因素的相互作用,形成机制主要是牙、牙槽骨或颌骨的前后部高度配合不调。对于严重的骨型深覆(牙/合)需采用正颌外科手术,对牙型及轻、中度骨型深覆(牙/合)通过正畸治疗可获得满意的疗效。在正畸治疗中一般有3种基本的方法来进行深覆(牙/合)的矫治:①单纯的前牙压低;②后牙的伸长;③前牙压低与后牙伸长相结合。但由于深覆(牙/合)形成的机制较为复杂,影响矫治的因素较多,因此,在选择矫治方法上常常出现针对性不足的问题,导致矫治效果不理想、矫治后复发等问题,特别是对深覆(牙/合)达11°以上(重度)的患者打开咬合仍是临床上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18例用平面导板打开咬合的重度深覆牙合患者治疗前后硬软组织变化的研究,探讨平面导板在矫治深覆牙合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作用要点。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2002~2007年用平面导板完成咬合打开的18例重度深覆(牙/合)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1名,女7名),年龄11.2~15.5岁,平均13.6岁,纳入要求:①深覆牙合≥11°;②下颌平面角GoGn-SN<34°;③身体健康无牙颌外伤史,无正畸治疗史。
, 百拇医药
    1.2 实验方法:所有患者均在上固定矫治器之初取模制作平面。导板固位部分由直径0.9mm的不锈钢丝弯制成“平衡臂”,从腭侧绕过第一或第二磨牙远中至颊侧,末端作一小勾型圈固定于颊面管下;腭侧基托用自凝树脂,前部形成常规平面导板咬合面,口内试戴时,使之与下前牙有平衡的(牙/合)接触,并与下前牙牙体长轴垂直。平面导板戴入后上下磨牙(牙/合)间距平均为2mm(1.5~2.5mm)。

    平面导板戴入后,第1周即复诊,检查无异常后,嘱患者24h戴用,以后每4周复诊1次,每次复诊检查有无压迫粘膜,有无阻碍牙齿移动,随时予以修整。平面导板形态及戴入后口内情况。(如图1~2)

    戴用2~5个月(平均3.3月)后咬合打开,上下磨牙达到咬合接触。在平面导板戴入之前及咬合打开至正常覆(牙/合)时拍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拍片时唇自然放松,牙齿咬于正中(牙/合)位。并取前后研究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研究。通过扫描仪将X线片输入计算机,采用计算机头影测量软件进行定点及测量,定点工作由作者本人在同一时间内完成。
, http://www.100md.com
    1.3 数据处理:投影测量的数据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治疗前后的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为:a=0.05

    1.4 几项特殊的硬组织测量项目(如图3):①Ul-PP:上中切牙抗力中心到腭平面的垂直距离。②U6-PP:上第一磨牙抗力中心到腭平面的垂直距离。③Ll-SN:下中切牙抗力中心到前颅底平面的垂直距离。④L6-SN:下第一磨牙抗力中心到前颅底平面的垂直距离。⑤上前牙槽高(MxAABH):上中切牙牙槽嵴中点到腭平面的垂直距离。⑥上后牙槽高(MxPABH):上第一磨牙牙槽嵴中点到腭平面的垂直距离。⑦下前牙槽高(MxAABH):下中切牙牙槽嵴中点到前颅底平面的垂直距离。⑧下后牙槽高(MxPABH):下第一磨牙牙槽嵴中点到前颅底平面的垂直距离。

    2 结果(见表1~3)

    从表中可见:①颌骨及颌间关系的变化:SNA角与SNB角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稍有减小,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ANB角治疗后较治疗前稍有增大,变化亦无统计学意义。②牙齿变化:U6-PP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大0.34mm,有统计学差异(P<0.01),L6-SN治疗后较治疗前减小1.57mm,有统计学差异(P
, 百拇医药
    3 讨论

    3.1 平面导板矫治深覆牙台的机制

    3.1.1 平面导板对牙及牙槽骨的影响:从头影测量数值的平均值比较可以看出:平面导板使上下后牙及牙槽高度均增加,下后牙及牙槽高度的增加值大于上后牙及牙槽高度的增加值,而对下前牙及牙槽高度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表明平面导板以升高后牙为主,对下前牙区几乎无影响,这与Strang、Quinby及Menezes等人观点基本相同。当平面导板戴入的时候,上下后牙(牙/合)向打开,牙槽骨总是朝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生长,(牙/合)力消除后将会刺激牙槽骨(牙/合)向生长,上下后牙及牙槽高度均增加。但对下前牙区的影响,学者有不同的见解,罗颂椒等认为:当下前牙咬合于导板平面上时,上下后牙(牙/合)面离开3~6mm。此距离大于息止牙合间隙,咀嚼肌收缩的力通过平面导板传导至下切牙使其作压入移动,后牙因无(牙/合)接触关系而伸长,牙槽高度也随之增加。

    平面导板属于功能矫治的范畴,在功能性矫治中,改变骨的形态不是直接的,而是首先改变其功能,形态随功能的改变而改变。平面导板正是从颌面部的肌肉活动为基础,通过神经系统的反射调节来矫治牙位及异常颌位,因而其力值是生理性的,力的大小可通过颌位记录时垂直向打开咬合的距离来调节。本实验平面导板戴入后上下磨牙(牙/合)间距, 百拇医药(王宝红 周 洪 邹 敏)
1 2下一页